文章

详细内容

投稿

月销低至个位数,死扛不破产,这些车企存在的意义是什么?

企业 2020-10-17 08:14

随着国内9月汽车销量的新鲜出炉,汽车圈里呈现出久违的欢乐景象,主流车企几乎一片捷报,家家张灯结彩,庆祝销量的稳步上升。在很多业内人士看来,不光是“金九银十”回来了,而且整个中国车市都恢复了往日的蓬勃活力,“第二春”指日可待。

 

与此同时,同样冲上行业热榜的还有一些不太“和谐”的新闻。比如,众泰再遭债权人申请重整,力帆汽车实际控制人尹明善被立案调查等,真可谓冰火两重天。

 

有人唏嘘不已,有人感慨万千,都说汽车行业不好干,还是有无数人挤破了头都想进来。中国车市就这样占了两个极端,得意者赚得盆满钵满,失意者游走在破产边缘,呈现出独特的“撕裂”景象。

 

车市“失意者”都有谁?

 

想要发现这些失意者并不难,只需要打开最近几个月的车企销量排行榜,随着鼠标的滚动来到榜单最底部,就能看见一片“饿殍”,它们的月销量多则几百台,少则几十台甚至几台,垫底的二十家车企月销量加起来还没有头部企业一款热门车一星期的销量多。说它们是滥竽充数可能都算夸大其词了。它们都是谁?又为何沦落到这步田地?我们做了个简单总结。

 

 

 

第一类,是曾经辉煌过的,比如擅长“借鉴”、圆了很多人保时捷梦和路虎梦的众泰,其2015年全年销量22万辆,2016年33万辆,2017年31.7万辆,2018年23万辆,而2019年仅15.3万辆,今年则直接被退市警告,命悬一线。

 

 

类似的企业还有幻速,这个2014年才成立的品牌,2015年全年销量就突破22万辆,2016年更是达到26.68万辆,2017年开始下滑,但依然超过15万辆,在大街上很常见,再之后就开始销量骤降,现在已经归于沉寂。

 

 

另外像比速、汉腾、雷诺、华泰、纳智捷、力帆、猎豹、华晨中华等都曾取得过比较亮眼的销售成绩,现在则都处于销量骤降甚至名存实亡的状态,让人感慨市场竞争的残酷。

 

 

第二类,是昙花一现的,比如“中国纯电动跑车先行者”前途汽车,其首款车型前途K50的厂商指导价高达75.43万,补贴后售价也高达68.68万,让走高端路线的蔚来汽车都黯然失色,然而根据网上的报道,这款车从2018年8月上市到现在的总销量也不过100多台,推出前途汽车的长城华冠更是负面缠身,据说连员工的公积金都给停了。真“羡慕”那100多位前途K50车主,因为他们买到的很可能是“绝版”。

 

 

此外,拿超跑当噱头造老年代步车的赛麟也是一个典型,其在办完那场空前的鸟巢发布会之后开始溃败,公司董事长王晓麟则跑回美国逍遥去了,留下一个烂摊子让其他人擦屁股。

 

第三类,是名不见经传的,比如大乘、康迪、雷丁、长江、汉龙、零跑、国机智骏这些“新势力”,很多品牌旗下只有一款车,而且销量成迷,在街上遇见的概率可能比买彩票中500万大奖还要低,实在想不出它们有什么存在的意义。

 

它们为什么走到这步田地?

 

借用一句名言“所有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那些不幸的家庭却各有各的不幸”。这些车市的“失意者”走到今天这步田地,原因也是五花八门,大致可以分为这么几类:

 

第一类,是企业本身体量小的,想搞研发也有心无力,只能靠着现有老产品过苦日子,不过好在企业开销也不大,所以可以勉强维持生计。

 

 

第二类,是不思进取吃老本的,比如一些“后台”非常强大的车企,要钱有钱,要资源有资源,有的在消费者中口碑还不错,但就是不够上进,等到现有产品已经没有市场竞争力了,就只能眼睁睁地被消费者抛弃。

 

 

第三类,是投机取巧抄近道的,这种品牌从成立那天起就没想过正经造车,只不过是想靠着资本的狂热上市“割韭菜”。但是上市前的投入还是超出了他们的想象,所以只能在前几轮融资花完之后黯然退场。

 

 

第四类,是占着茅坑不拉屎的,这里面有历史悠久的老牌车企,也有通过各种办法弄到造车资质的新企业,它们的特点就是管理水平跟不上,车造不好,也没破产,就是滥竽充数。

 

归根到底,汽车产业还是一个资金密集型和人力密集型产业,讲究规模经济,单个企业如果年产销达不到10万台,都只能算是“业余选手”。但与此同时,中国的汽车产业又是受政策引导非常强的产业,很多不起眼的车企背后都有地方政府的身影,一家企业的生死存亡会涉及税收、就业等多种问题,“倒不倒”由不得自己。

 

结语:事实上,中国汽车市场正在经历的是西方发达国家都走过的路,很多因为各种原因无法成长起来的小企业慢慢的会被兼备重组,中国的汽车产业集中度也会越来越高,但这个过程可能要比西方国家经历的更漫长。换句话说,中国车市如果想要长远健康发展,就容不下那么多“失意者”。

 

赞(0)

猜你喜欢
参与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