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详细内容

投稿

《吉利新金刚寻人记》——王大俊:明星“猎户” 的多彩生活

活动 2014-07-21 12:31

吉利新金刚一箱油穿越大兴安岭《寻人记》之“寻找最后的鄂伦春猎民”

明星“猎户” 王大俊的多彩生活

 

在鄂伦春自治旗阿里河镇,王大俊是个“大名人”。做为一名闻名乡里的“老猎户”,他曾经参演过多部电影、电视剧、纪录片等,如今又成了鄂伦春族的文化传承人之一。

714日一早,“功夫金刚 油我担当”吉利金刚一箱油穿越大兴安岭车队从根河出发,经过三个多小时的颠簸,来到阿里河。据了解,阿里河不仅是鄂伦春自治旗旗政府所在地,也是2000多名鄂伦春人的聚居地,鄂伦春民族博物馆也建在这个小镇。
 


 

【鄂伦春传统民居“撮罗子”】

 

在导游的带领下,记者一行走进了王大俊的家。进入院子,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两个颇具特色的“撮罗子”,其中一个是狍子皮做成的,另外一个则是用桦树皮做成的。王大俊的妻子杨雅玲告诉记者:狍子皮做成的撮罗子暖和,是传统鄂伦春人冬天居住的屋子;桦树皮做成的撮罗子凉快,则是鄂伦春人夏天居住的屋子。

 
 

【王大俊的妻子杨雅玲穿着鄂伦春民族服饰与自己的作品合影】

 

据了解,鄂伦春族是中国五小民族之一,语言使用鄂伦春语,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和黑龙江省交接处的大小兴安岭中祖祖辈辈以狩猎为生。1953年开始,鄂伦春族居民逐渐从山上走到山下定居。

3岁就在鄂伦春旗托扎敏猎民乡扎根、17岁便开始上山打猎的王大俊也是从猎民乡搬迁下来的。从山上迁到阿里河后,王大俊从一个摸惯扳机的猎手变成了一个鄂伦春民族文化的传承者:他跟妻子杨雅玲一起,创办了家庭手工工坊——敖日倩民族服饰工艺品研究中心,主要是利用狍子皮、鹿皮等动物皮毛制作工艺品和民族服饰,同时两口子还经常上山捡树根,制造形态各异的根雕。

王大俊家的敖日倩民族服饰工艺品研究中心慢慢出了名,北京、黑河、上海等地的经销商也不断上门要货。王大俊本人也被聘为鄂伦春自治旗民族工艺研究发展协会副主席。他和妻子的作品也多次在鄂伦春自治旗民族旅游工艺比赛活动中获奖。(文图/司爱武)

注:大河车城网独家稿件,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猜你喜欢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