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无论是23年累计产销1000万辆汽车,还是今年将要实现的170万辆的目标;无论是大众、奥迪两大品牌,还是东北长春、西南成都和华南佛山3大生产基地;无论是615家零部件供应商,还是两大品牌超过1000家经销商;无论是向国家缴纳税金累计2647亿元,还是带动相关产业就业超过50万人——看似华丽的数字背后,是一汽-大众在过去23年间走过的不凡之路。
起步探索期(1991年——2001年)
上世纪九十年代。由于当时中国乘用车市场基数小、发展缓慢,千人保有量不足3。屈指可数的几款轿车产品,以满足公务、商务和出租车市场为主。值得一提的是,一汽-大众是中国第一个按经济规模起步建设的现代化乘用车工业基地,这也凸显了企业与众不同的战略思维。
1991年12月5日第一辆捷达在一汽轿车厂组装下线
1991年12月5日,伴随着第一辆捷达的下线,一汽大众开始了自己的创业时代。
1991年到2001年,这在一汽-大众的发展史上可以归结为探索期。尽管处在建设起步期,但一汽-大众将自己的中心任务确立为推广车型品牌和产品知名度,完成公司建设初期的产销任务,建设和摸索乘用车销售模式和路径。当时的营销理念为:“立足出租车,承上启下”,即以出租车为突破口,攻占公务车和私家车市场。
期间,一汽-大众的营销举措至今令人津津乐道。一汽-大众创造性地利用各地方兴未艾的汽车比赛,确立其第一款车型——捷达轿车“冠军车”的地位。同时,利用珠海出租车司机苏耀洪驾驶捷达轿车创下60万公里无大修记录;华西村农民一次订购250辆捷达轿车等事件,在国内率先开辟了赛事营销和案例营销。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国家采取扩大内需和积极的财政政策,成功应对危机导致的GDP增速放缓,国民经济实现稳步增长,人们收入水平逐渐增加,汽车逐渐成为一线城市及部分富裕人群的消费目标。
一汽-大众敏锐地预见到这一发展趋势,抓住难得的历史机遇。1997年,一汽-大众销售公司成立,公司就着手建设与国际接轨的品牌营销网络,是国内第一个成功引入4S营销模式的整车销售公司,开创了中国汽车企业双品牌网络建设的先河。开始建立并运行销售公司体制,通过有效的营销措施,实施销量突破10万辆、目标15万辆规模。
除此之外,一汽-大众还通过树立品牌意识,提高消费者对品牌的认知和满意度,使一汽-大众将捷达轿车塑造为皮实、耐用、经济可靠的代名词,奥迪更是赢得公务车市场的青睐,市场份额稳步提升。一汽-大众也实现了由1997年的行业前四到2000年的行业榜眼位置的飞跃。
创业拼搏期(2002年——2007年)
2002年-2005年,中国经济保持了强劲的增长势头。中国乘用车市场进入第一次井喷期,市场规模、生产规模迅速扩大,与此同时,全球主要汽车厂商基本完成在中国的布局。
一汽-大众紧张忙碌的生产线
一场前所未有的市场洗礼也随之而来。2002年,在起步阶段成功摸索的一汽-大众,市场份额一度达到17.8%,但从2003年开始,由于市场竞争加剧,新产品层出不穷,同时自身产品规划不能满足市场需求,以及营销模式老话等诸多原因,在2004年、2005年出现销量下滑,排名降到第三。
一汽-大众对此积极应变,进入创业拼搏期。一方面,不断扩展大众品牌及奥迪品牌产品线,销售规模及品牌建设成为中心任务。另一方面,启动市场规范管理工程,提振经销商信心和士气;实施以市场为导向的计划体系,变自上而下的销售计划体系逐步向自下而上的订单管理体系过渡。
大众品牌陆续开展各种有针对性、富有成效的市场促销活动,“携手奥运”、宝来TDI上市、新捷达上市、捷达SDI一箱油1952公里等均产生了极大的市场震撼力。从2005年开始,一汽-大众在国内率先采用Aak作为销售指标;把经销商忠诚度和客户忠诚度放在重要位置,实施了Aak及竞争对手日销量跟踪工程,使得一汽-大众成为国内唯一一家实现销量日跟踪的厂商。与此同时,一汽-大众同步大力发展经销商网络,推行经销商展厅升级项目,提升品牌形象。组织制定大众品牌价格策略,优化价格指数定位,提升大众品牌的市场竞争力,赢得市场销售机遇期。
经过三年的努力,2007年底,一汽-大众凭借出色的销售表现,行业排名实现三级跳,成为行业第一,实现了从销量下滑到销量第一的转折。
跨越发展期(2008年——至今)
2008年,受金融危机影响,全球乘用车出现了最严重的销量下滑,而我国乘用车市场摆脱金融危机影响,并进入第二次井喷期。2010年乘用车销量迈上千万辆台阶,稳居全球销量冠军。
2013年12月20日一汽-大众年产整车突破150万辆
面对市场向好,一汽-大众没再错过良机,将命运牢牢把握在自己手里,自2008年开始,进入高速前行的跨越发展期。根据市场发展预期和既定的市场份额目标,一汽-大众主动应对资源紧张的现实状况,努力实现高质量的销售,快速构建支撑百万辆的营销体系能力。
2012年,一汽大众率先制定“2015战略”,系统性的构建企业竞争优势。2013年6月,一汽-大众在分析前期战略的成功因素以及产品、营销、采购、生产等各体系竞争力和运营效率,并充分考虑股东双方战略及一汽-大众原有“2015战略”的延续性,制定、部署了旨在构建可持续发展能力,打造中国最优秀的汽车合资企业以及员工眼中最具吸引力的公司为愿景的中期发展战略——一汽-大众“2020战略”。
正是在这一系列高瞻远瞩的战略目标指引下,一汽-大众实现了跨越式的历史发展。2013年,大众品牌仅用了11个月便跨过了这道门槛,创造了一年内、单一品牌销量超过百万辆的业绩。奥迪品牌则不断巩固市场领先地位,占据国产豪华车半壁江山。
如今,一汽-大众拥有奥迪、大众两大品牌11大系列产品,建有三大基地。继西南基地100万辆整车下线、华南基地二期奠基后,一汽-大众华东基地正式落子青岛,这也标志着一汽-大众朝着“2020战略”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23年,1000万辆也许只是一个数字。而1000万辆车的背后,其实是1000万位车主及无数个家庭对一汽-大众的信赖。结合企业23年来在消费者心目中形成的印象和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一汽-大众确立了“创•享高品质”的企业品牌理念。如今,强有力的企业品牌将成为企业长远发展的有力支撑和助推器。即将迈入“千万辆时代”的一汽-大众,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未来令人期待。
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
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简称一汽-大众)成立于1991年2月6日,由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和德国大众汽车股份公司、奥迪汽车股份公司及大众汽车(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合资经营,是中国第一个按经济规模起步建设的现代化乘用车工业基地。目前,一汽-大众拥有奥迪、大众两大品牌11大系列产品——奥迪A6L、奥迪Q5、奥迪A4L、奥迪Q3、奥迪A3、迈腾、CC、速腾、宝来、高尔夫和捷达轿车,并在东北长春、西南成都和华南佛山建有三大基地。位于青岛的华东基地也于2014年11月奠基并正式投入建设。
长春基地位于中国长春西南部,拥有轿车一厂、轿车二厂和发动机传动器厂、MQ200传动器车间,已形成年产66万辆的生产能力;西南基地位于成都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内,一期、二期工程于2011年10月13日建成投产,三期工程于2013年1月16日建成投产。作为一汽-大众在西部地区的重要战略布局,西南基地不仅拥有一个年产54万辆的整车工厂,同时还规划了一座与之相匹配的发动机厂,投产国内第一款满足欧V排放标准的EA211系列发动机。目前,该工厂已经建成,年产能达到45万辆,为一汽-大众在动力总成配套能力方面提供重要支持。2014年4月15日,西南基地第一百万辆整车下线。华南基地位于佛山市南海区,工厂于2011年12月1日正式成立,于2013年9月25日建成投产,首期产能达到30万辆。二期项目于2013年12月4日正式签约,并在今年5月正式奠基,项目建成后将形成年产30万辆整车的能力,生产大众和奥迪品牌最新产品和最新技术的新能源汽车。届时,整个华南基地将具备60万辆产能。
2011年,一汽-大众实现历史性突破,全年完成产量1,018,888辆,销售1,058,076辆,其中大众品牌748,188辆,奥迪品牌309,888辆为国家上缴各种税金340亿元人民币。2012年,一汽-大众产销量双双突破130万辆,经营业绩再创新高。2012年,一汽-大众全年生产整车1,342,012辆,同比增长31.7%,终端销售整车累计达到1,368,776辆。其中,大众品牌终端销售965,888辆,奥迪品牌终端销售402,888辆。大众品牌批发销量首次突破100万辆,创造了国内单一品牌的新记录。企业全年销售收入达到2,850亿元,为国家上缴税金460亿元人民币。
2013年,一汽-大众全年产量超过153万辆,其中长春基地生产整车104.4万辆,西南基地生产整车48.8万辆,2013年9月底建成投产的华南基地也贡献了5000余辆的产能。在销售方面,一汽-大众2013年国产车型销量达到1,526,288辆,同比增长18.4%,远超行业平均水平。其中大众品牌销量达到1,118,588辆,同比增长15.8%。
2014年1-9月,一汽-大众销售整车1,352,250辆,位居国内车企销量榜首位。截至2014年9月底,一汽-大众已经累计生产销售整车960万辆,预计在今年年底将超过1000万辆。一汽-大众在23年的发展过程中得到了用户的青睐、行业的拥戴和社会的认可。在取得优秀市场业绩的同时,一汽-大众积极践行着“造价值经典汽车,促人、车、社会和谐”的企业使命,不断通过领先的技术、精益的制造、严谨的服务向用户提供优质的汽车产品,肩负起推动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社会责任。同时,还通过积极参与各项社会公益活动,热心支持中国教育、环保、体育事业的发展来履行优秀社会公民的责任和义务。
不论是产品技术升级,还是新能源车建设和研发,不论是提升营销服务水平,还是专注环保、公益事业,一汽-大众用每一个骄人的成绩和坚实的步伐,践行着关爱消费者、回馈社会的企业责任,彰显着一个优秀的社会公民的拳拳之心和无边大爱。
在经济层面,一汽-大众年产销规模已突破了150万大关,实现了每年数千亿元的销售额,纳税数百亿元,已成为地方经济的重要支柱。随着企业体系能力的逐步提高,全国性产能布局的日臻完善,一汽-大众还将在西南和华南地区发挥巨大的影响力。同时,供应商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不仅为一汽-大众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基础,更从整体上推动了国内汽车制造业的快速进步。
在环境层面,一汽-大众始终专注于产品环保的革新:优化的动力总成,轻量化的设计,以及新能源的研发等,顺应了当前全社会倡导的绿色出行理念。高尔夫、速腾、迈腾等蓝驱车型的陆续投放市场,完美诠释了大众创新节能环保科技在汽车产品上的应用。在生产过程中,一汽-大众也致力于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物排放、将节能与环保理念贯穿于整个价值链;例如,采用水性无中涂工艺,以更为环保的水性漆取代溶剂型漆;废污水回收处理,用于厂区绿化,生产、卫生间冲洗等。此外,近10年来,一汽-大众每年都要投资3000万到5000万元用于环境保护项目。这样积极进取、富有企业社会责任感的形象多年来一直得到公众的认同。
在社会层面,一汽-大众特别注重对员工的培养和关怀、工作环境的改善,确保人才在优良的组织中工作,实现人力资源发展的最优化。在过去数年中,一汽-大众多次获得“全国大学生最佳雇主评选汽车行业第一名”和“中国最佳雇主称号”,表明员工和社会对一汽-大众人力资源体系的高度认可。此外,一汽-大众长期关注公益与慈善。关爱儿童成长的“中国新未来行动”、“爱佑·一汽-大众奥迪上海宝贝之家”,以及“大病扶困爱心基金”等公益慈善等活动,都在社会上获得良好反响。
成为“中国最优秀的汽车合资企业”是一汽-大众一直以来的企业愿景。所谓的最优秀不仅仅代表为客户提供卓越的产品,满足人们出行的要求;更重要的是通过先进的技术、精益的制造工艺、环保的理念,创造一个人、车、社会和谐发展的交通系统,实现真正的可持续发展。(来源:网易汽车综合责任编辑:马海娜 QQ:1814394508 E-mail:dahecc@126.com)